中国男篮在世界杯表现失利,引发了对青训问题和联赛培养人才能力的讨论。本文通过采访多位教练员和俱乐部管理层,对中国篮球青训和体教融合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。
针对青训问题,主要指的是CBA俱乐部的梯队建设。选材问题是其中最突出的,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,希望他们既能打篮球又能兼顾学习。因此,他们倾向选择校园篮球,这是因为校园篮球相对于俱乐部的青训更加注重学习的平衡。尽管一些专业队教练的孩子也选择校园篮球,但这事实上相当于男篮重新经历了女篮青训的过程,且无法逆转。
同时,赛事匮乏也是青训面临的问题之一。一位传统强队的三线队主教练表示,孩子们只进行训练而没有比赛,无法检查他们的水平。与之相反,篮球强国立陶宛的青少年比赛频繁,一周两场比赛是常态。由于体教壁垒的存在,无法实现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的比赛融合,这导致了比赛的数量不够。而篮协之所以不多举办赛事,主要原因是资金有限。
教练水平也是青训问题的一大难题。有些退役球员被安排到青训队担任主教练,但他们自己在打球时就缺乏对篮球的认知,导致无法带好青训队。然而,问题的根源在于准入标准太过宽松,缺乏全国统一的训练指导体系。如果能建立起训练指导体系,并严格授予教练资格证书,或许能提高教练员水平。然而,在中国篮球尚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训练指导体系,因此教练员水平的提升仍面临挑战。
青训的复杂性使许多CBA球队对此不感兴趣,他们普遍缺乏投入。一位投资人算过账,培养一名主力球员的成本超过1000万,这笔钱不如直接用于挖掘人才。因此,只有少数几家CBA球队,如深圳、广厦、浙江等在青训上进行了大量投入。
此外,俱乐部普遍没钱也是青训投入不足的原因之一。如果球队能打进总决赛,各种收入可能能覆盖开支,甚至有盈余。然而,若无法进入总决赛,则很可能亏损。因此,许多CBA球队在财务压力下不愿意过多投入青训。
综上所述,中国篮球青训与体教融合所面临的问题包括选材受学校冲击、赛事匮乏、体教壁垒、教练水平低下等。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和资源,同时建立起科学的训练指导体系,提高教练员的水平。只有这样,中国篮球的青训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。